为满足临床诊疗需求,保定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新增脂肪酶(LPS)检测项目,旨在识别胰腺炎等疾病。
1.相关科普
脂肪酶(Lipase,LPS)又称甘油三酯酶,是一组催化长链脂肪酸甘油水解的酶,它可以将甘油三酯水解成脂肪酸及甘油供机体所需。人体脂肪酶的主要合成部位在胰腺腺泡,此类脂肪酶又称胰脂肪酶,是血清脂肪酶的主要来源,其他器官如食管、胃、十二指肠和小肠也可以分泌脂肪酶。
脂肪酶在胰腺中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大部分经过腺腔转运至小肠,在小肠中被激活成有活性的脂肪酶,参与脂类代谢。正常血液中,仅有少量脂肪酶,血液中的脂肪酶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在肾小管近端可以被完全吸收,所以尿液中检测不到脂肪酶活性。
2.临床意义及应用
① 急性胰腺炎(AP)
胰腺炎时,腺泡细胞损伤导致胰脂肪酶分泌增加,同时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进一步促进脂肪酶释放入血。血清脂肪酶高表达诱发机体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肠道细菌移位、肠黏膜受损,加剧胰腺感染、坏死。脂肪酶在AP发作后4~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并维持高水平状态达10-14天。
依据《急性胰腺炎指南(国际胰腺病学会2025年修订版)》,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应基于满足以下三项标准中的两项:(ⅰ)临床标准——急性上腹痛;(ⅱ)生化标准——胰腺酶升高(血清脂肪酶或淀粉酶浓度>正常上限的3倍);(ⅲ)影像学标准——腹部影像学显示急性胰腺炎症特征,伴或不伴坏死,通常为计算机断层扫描或超声检查(USG)。
淀粉酶(AMY)主要由外分泌腺的胰腺和唾液腺产生,可以分为唾液型淀粉酶(S-AMS)和胰腺型淀粉酶(P-AMS)。AMY可以从肾小球滤过出现在尿液中,其中50%被肾小管重吸收。随尿液排出的淀粉酶,称尿淀粉酶,淀粉酶是唯一能在正常情况下出现于尿液中的血清酶。这也是淀粉酶与脂肪酶的一个区别。
当发生急性胰腺炎时,一般在临床症状出现2~12小时即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12~24小时可达高峰,随后的2~4天内逐渐降低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所以如果检测不及时,可能出现淀粉酶水平正常的情况。而当淀粉酶恢复正常以后血脂肪酶仍可升高,故一般认为发病24小时以后测定血清脂肪酶诊断AP的敏感性、特异性略高于淀粉酶。
② 其他
根据脂肪酶的分布,除了胰腺,很多其他的器官也含有脂肪酶,大部分器官都是消化器官。所以单独的脂肪酶升高可以解释为非胰源性脂肪水解酶类被释放入循环。
相关的病因主要是腹部各器官的病变,比如肝脏疾病、急性胆囊炎、肠梗阻、十二指肠溃疡、梗阻性或炎性小肠疾病和腹部肿瘤,以及一些全身病变,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无症状慢性酒精中毒等;与淀粉酶一样,巨脂肪酶血症也可以引起脂肪酶升高。
3.特殊结果分析
Q:血清淀粉酶正常,血清脂肪酶升高,能诊断胰腺炎吗?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淀粉酶较脂肪酶半衰期短,患者出现腹痛症状超过24小时或以上再检测,可能由于淀粉酶已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造成血清淀粉酶正常而脂肪酶升高的情况。若此时脂肪酶浓度>正常上限的3倍,再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依然可以诊断胰腺炎。
极轻型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炎恢复期、亚临床胰腺炎等患者也存在淀粉酶不升高的情况。此外,单独的血清脂肪酶升高,可能是非胰源性脂肪水解酶类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Q:淀粉酶升高,脂肪酶正常,能诊断胰腺炎吗?
临床上测定淀粉酶主要用于胰腺疾病和唾液腺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而淀粉酶除外分泌腺的胰腺和唾液腺产生外,还有很多组织可生产和储存淀粉酶。当这些组织部位出现病变时亦可能引起血清淀粉酶不同程度的升高。
所以,导致高淀粉酶血症的病因非常复杂,并非仅限于胰腺和唾液腺疾病,多种因素可能引起淀粉酶非特异性升高。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临床表现,在确诊急性胰腺炎时升高的淀粉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供稿:检验科 苏丹